2023年上半年汽车市场发展现状
去年年底,我对2023年的乘用车做月度分解预测,1月和2月是在150万、160万辆的水平。实际1月份受疫情最后复发的影响,没有达到“开门红”的结果。所以近距离观察今年上半年汽车市场的变化,可以看到1月份汽车市场近三分之一的跌幅,进入2月份呈现了增长的趋势。月度销售节奏完全脱离了原来的预测轨道,3月份由于湖北政企联合促销,非市场主体的不当介入,导致汽车价格出现短期混乱的状况,而且波及到全系列产品和全国范围,无论是新能源还是传统燃油车,导致消费者无所适从,观望的情绪非常浓厚。去年4月份的基数是非常低的,大家在上海、广州可能还记忆犹新,1个月的时间,或者可能更长的时间,是一个严格封控的状态,所以4月份是高速的同比正增长,但是环比是下降较多。今年上半年,整个月度市场规律不再遵循原来的市场规律,我们在做预测的时候不断根据新的状况进行调整。
1-6月份,汽车的销售量近10%的增长,这里所说的销量是批售量,就是在国内制造的汽车批发到渠道端的数量,里面包含了上半年200万辆的出口量,没有包含进口,这也是国内制造批量的量,达到了10%的同比增长。
数据来源:乘联会(零售数据,不含进口)
我们可以看到乘用车整体的趋势是相似的,同比增速略低于整体市场。但是,商用车领域载货车板块,同比实现了比较强劲的增长,达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,这是因为商用车,像重卡的产品细分,在顶点的时候有500万辆的销量,现在300万辆不到的规模。过去几年,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,商用车首当其冲大幅度下跌,现在商用车开始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,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,意味着商用车和宏观经济的关联度非常高,意味着经济回暖态势已经体现在了商用车上,这也是经济恢复的信号。
从乘用车的零售量来看,并没有那么乐观,同比增长只有不到3%。零售最大的差异是将近200万辆的出口量。上半年,整个汽车的出口量超过了200万辆,乘用车近200万辆,我们剔除出口,加上进口。2021年之前,进出口基本上都是在100万辆左右的规模,互相就抵消了,批售量和零售量增速的时候差异不大,但是现在出口量远远大于进口量,上半年进口量才30万辆左右的水平。
在整个乘用车里面,我们拆分燃油车和新能源车,可以看到燃油车将近10%的下跌,新能源汽车近40%的增长,这两个阵营一增一降,这种趋势已经持续了三年左右的时间。特别在乘用车板块非常突出,燃油车的总量,总的新车销售规模已经见顶,下跌已经不可逆。再分到品牌阵营里面,主流的合资品牌是下降的,而且下降的幅度很高,哪怕是大众、丰田、福特通用,还是现代起亚等等,在整个合资阵营都难免要面临新车销量下跌的状况。
除此之外,豪华车方面,如BBA、凯迪拉克、沃尔沃等,在上半年保持了同比的正增长,但这个正增长保持依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。5月份,宝马厂家给了经销商近40多亿的补贴,因为终端价格的优惠幅度非常大,经销商苦不堪言,为了保证渠道的稳定,宝马给经销商终端价格的补贴分到主要优惠幅度比较大的车型,6月份我们可以看到奔驰也给了他体系内授权经销商,类似于价格的补贴。还看到BBA里面龙头的企业奥迪等,主流豪华品牌同样付出了比较大的终端优惠下达的情况,而自主品牌是在这三个阵营里面保持了最高的增速,在产品类别里,我们关注到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MPV,可以看到这个细分市场的规模比较小,但是它出现了一个20%的增长(通常达到20%是一个比较高速增长的态势)。
数据来源:乘联会(零售数据,不含进口)
大家说这个主要是二胎以上家庭拉动的,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说,60年代出生的人员,我们的子女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,意味着两家家庭加在一起,六座的车是非常的合适,不需要再开两辆车了。现在六座的MPV、八座的MPV非常受欢迎,包括有了孩子以后,也能够满足两个家庭同时出行,这就是拉动了MPV市场的重要因素,而且这个市场的参与者也越来越多,整体的市场格局也在发生变化。
在新能源汽车里面纯电车前20位的排名企业,特斯拉、比亚迪是遥遥领先,排在后面的广汽埃安等,少数几个品牌是下跌的,整体趋势还是一个强劲增长。
数据来源:乘联会(零售数据,不含进口)
PHEV装载的两套动力系统,一是新能源的产品或者车型,对后市场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;二是一套燃油系统零部件的消耗。可以看到PHEV的主流厂家比亚迪依然是遥遥领先,PHEV在整个新能源里面的增速是非常突出的。
车企上半年销量目标完成率
上半年,终端要用大的促销力度才能带来同平或者微增长的状况,全年厂家定的销售目标是比较高的,这些销售目标同比去年,基本上都是在20%以上的目标,实际完成的情况,按照全年时间过半,任务指标半年度完成50%就算达标。金九银十以后,三季度末和四季度都是旺季,一般全年的销量分配是上半年45%,下半年55%。广汽集团在44%,比亚迪41%、43%,达到40%以上就接近完成全年目标了,如果在40%以下,意味着你距离全年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。那么,差距比较大的这些企业要想全年完成这些目标,意味着下半年需要加大促销力度,接近目标的这一部分,价格是比较稳定的,完成全年任务目标没有这么大的压力。
对于后市场非常关注的是保有量、存量的数据,机动车4.2亿,汽车3.28亿,新能源1620万辆。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放远一点看,上半年的情况,去研判全年是什么情况,一直到2025年是什么情况,两轮的摩托车在未来五六年的时间里,相当一部分会转换成汽车的用户,也就是在2030年左右,汽车保有量有望超过4个亿。
根据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显示,新登记的注册量,汽车是1175万辆,同比增速是5.8%,我们把1175万辆拆分成载客车和载货车,载客车大概是1030万辆,去掉30万辆不到的商用客车,实际上乘用车是超过了1000万辆的国内消费量,这比乘用车的950万辆多了近500万辆(里面没有含进口),把30多万进口量加进来,除了接近30万辆的进口量,最终上牌量的数据还是低估了一部分终端的乘用车销量。我分析主要是去年年底转过来,上牌有一点滞后,造成了这样一个中间差。
上半年核心数据,由于降价导致消费者的持币待购,使得上半年需求没有充分的释放,而且这个需求释放的代价是比较大的,以价换量,换来的具体销量并没有达到预期。未来,从车企也好,从经销商也好,下半年的关键是要降本增效,而且会出现行业的优胜劣汰。无论是新势力,还是传统车企,都有越来越多的车企退出中国市场。但是,在好的方面已经出现了回暖的迹象,我们对下半年汽车市场又增加了几分信心。
预测2023年全年汽车市场产销规模
我们用更加广角的镜头看过去十几年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,2017年走到顶点徘徊在2500-2600万辆的水平,我们认为很难逾越2800万辆的台阶。如果我们用“上帝”的视角,我们应该看多远呢?应该看100年汽车市场,整个汽车出现以后的发展历程。
2009年,我做了一个课题报告,要前瞻性的预测2020年、205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,显然不能用2020年的数据进行外推。截止到2017年的数据进行外推的时候,一定是向上走的,在观察点上进行数据外推,如果不考虑整个市场的发展阶段,那就很难准确的外推。因此,我们应该站在更长的视角、更高的视角来看,我会有专业的研究报告,包括研究的主要结论。
我是在清华大学的汽车企业的研修班,多次讲到中国汽车市场负增长的原因以及应对,这个原因就是找到汽车市场的发展阶段,这个发展阶段是与美德日韩他们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相似。如美国次贷危机,这是从2007年开始出现信号,2008年、2009年持续下跌,一直到2016年才恢复到下跌之前的水平,整整经历了7年的时间。
从2017年到现在,我们已经有5年的时间了,类似于美国1931年大衰退,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带来的汽车市场的冲击,整个调整周期是7年的时间。从1931年一直到石油危机带来的调整,很少超过7年的完整调整期。按照这个参照,汽车市场市场2018年以来的的周期应该已经探底,开始要向复苏走,这是我们从更高远的角度来看,也就是“无人机”的视角来看,看出了它整个发展的阶段,判断到2025年的时候有望接近于2017年的水平,走完这样一个完整的调整周期。
汽车后市场发展规律
未来几年,新能源的渗透率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,我个人判断,在2030年会达到60%的渗透率。目前来看,PHEV技术的不断升级,油电同价的趋势,有可能60%的渗透率比预计来的要早。新能源汽车新车的销售能够超过传统燃油车应该很快,慢的不到8年的时间,快的5年时间。激进地认为2025年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可能1:1,在2025年之前对于新能源汽车,包括PHEV,仍然是免征购置税,这个政策也会增加PHEV的竞争力,会让厂家更多的去投入PHEV的研发和成本的降低,加上2026年、2027年对于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半的政策,4年的有利政策,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占比会超过燃油车。
近十年,我们看到汽车后市场年均增速回落到了10%之内。2015年以来,我国汽车保有量超过3亿,未来庞大的用两轮车出行的家庭,会很快成为汽车的消费主体,他们的进入使得保有量会持续增长。大家都知道,美国作为一个饱和的市场,怎么判断他的保有量不增加了,每年新增的量和报废的量基本相当,所以汽车保有量徘徊在2.85亿左右,而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汽车保有量市场,预计2030年之前汽车保有量将会达到4亿以上。
由此,保有量还会带动新车的以旧换新,带动二手车的交易,在庞大的保有量基础上,未来汽车后市场的零部件需求会持续的增长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驱动就是车龄,把所有车分龄段的数据经过加权平均,在2025年的时候,预计超过8年,每一年大概车龄能增加0.6到0.7。
汽车后市场经营者都知道,汽车6年是一个周期,很多零部件要在6年进行更换,到8年又有一部分零部件老化要进行更换。未来车龄也是驱动后市场的需求,特别是随着车龄去老化的维修需求,售后产值的贡献就会越来越高。
2022年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出口量是800多亿美金,相当于5000多亿人民币。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,使得三电的产品,包括动力电池、电机、电控零部件的需求快速提升,三电企业在全球的零部件行业的地位逐渐提升。根据《美国汽车新闻》发布的2022年全球汽车零部件厂商榜单,来自日本、美国及德国的零部件厂商占据大多数,中国共有10家汽车零部件厂商入围,与韩国并列第四位。
智能化、共享化,对未来汽车零部件的需求
我们可以看到,智能化和共享化降低了事故率,导致用户结构和市场需求发生变化。也可以看到资本市场越来越多的关注到汽车后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,中驰车福已经递交了招股说明书,应该在纳斯达克上市,现在到了冲刺阶段。中驰车福业务模式经过几轮调整,类似于汽车行业的“淘宝”,它更多的是2B的环节,搭建平台。近三年的营收在1亿美元左右,应该还算是体量相对比较小的。
对于汽车后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,我总结了几点:
1、长车龄催收售后服务专业细分。8年以后的长车龄意味着后市场的模式要向美国靠拢。
2、资本助推汽车售后服务连锁化。过去没有连锁化、品牌化的独立体系,就是要把自己建的更大,一定要露出,让车主一过去就能看到,顺便把洗美、换油等服务全部做了。
我们看到美国后市场的规模都不大,它是专业细分的,是小而精的。比如配件的四大连锁,大概都有5000多家门店,差不多在100亿美金的营业额规模。随着未来中驰车福这类企业的发展,做零部件的连锁供应,给行业赋能,使得未来更快的形成后市场的连锁,更好地助力后市场连锁化模式的发展。
3、新能源汽车下乡给综合维修带来机遇。新能源下乡已经上升到国常会的级别,近期发改委又发布了一个文件,对于农村电网体系的改造想要销售新能源汽车,要做充电站,必须把现有电网的容量进行提升。所以,国家已经真金白银的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,未来主机厂家要想下沉到县乡市场,其实是很难的,需要第三方通过多品牌兼营模式去覆盖农村市场。除了充电设施的建设,还要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并行,要下沉到农村市场,现在就要布局县乡的新能源售后服务,进行多品牌的售后服务维修,来抢占这个市场。
4、二手车交易量增长带来外观内饰件增量。二手车带来的是外观件和内饰件的需求,二手车的交易提升以后,车主更换的时候一定想让车换新,所以要对外观进行美容、装潢,对内饰进行更新、清洗等,包括车膜要重新换,对一些精品装潢,包括要加装一些更先进的车机系统,也会带来这个方面零部件的需求。
以上这些都是未来后市场的发展机会,希望后市场同企业都能抓住这样的机会,快速赢得增长曲线。